在全球工业化浪潮下,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电力结构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。在此背景下,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《巴黎协定》开启了全球电力行业变革的序幕。当前,各国电力市场布局因资源、经济、政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,发展需求也各有侧重。同时,制造业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电力布局。在此复杂形势下,“走出去”电力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。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行业现状,探寻有效可行的国际电力能源市场开发策略,以期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借鉴。
一、国际电力能源市场发展态势
(一)市场布局因国而异
随着工业化逐步发展,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电力结构使自然生态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行。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,2015年,195个缔约方在联合国框架下达成全球性气候协定《巴黎协定》,并持续通过联合国平台推动监督和落实。
在此背景下,各国因资源禀赋、经济发展水平、经济发展侧重、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差异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电力市场布局:
- 发达国家注重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,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逐年提高,跨区域电力互联不断加强;
- 发展中国家积极向清洁能源转型,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正逐步取代煤炭发电的主导地位;
- 欠发达国家则通过国际援助和技术合作改善电力供应,发展离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。
(二)发展需求各有侧重
从发展需求看,
- 发达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,电力供应较为稳定,向清洁能源转型成功,同时也在推进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应用;
- 发展中国家电力建设相对不均衡,火电作为高峰期用电调峰和弥补新能源发电的缺点,仍有存在的必要性;
- 欠发达国家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,电力供应明显不足,亟需更多的国际合作和投资。
(三)制造业成为电力布局关键影响因素
从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,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是重要推动力。最初,电力系统主要集中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和制造业中心,例如英国、美国等发达国家。为满足制造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,电网从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,覆盖范围逐步扩大。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向亚洲国家转移,制造业在亚洲国家蓬勃发展,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电力在亚洲国家迎来鼎盛时期,形成了以亚洲为主的火力发电市场布局。自《巴黎协定》签订后,这些国家认识到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,将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占比纳入目标规划。中国也提出了“碳中和、碳达峰”的“双碳”政策,推动电力市场向绿色转型,以满足制造业对绿色电力的需求,实现制造业与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。
二、国际电力能源市场的新机遇
通过分析上述国际电力能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,我们可以看到,在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下,国际电力能源市场出现以下新机遇。
(一)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转型
发展中国家正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转型,对电力设备、技术及投资的需求极为旺盛。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,其电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张。企业可依托核心技术优势,贴合当地需求,紧扣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,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投入,抢占新兴增量市场。
(二)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升级
宁德时代在印尼开创的“资源-制造-能源-市场”四位一体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。企业可以探索类似的资源整合与全产业链合作模式,通过绑定资源、自建配套能源设施等方式,降低成本、对冲风险,实现可持续发展,并将其打造成为自身全球布局的重要节点。
(三)分布式能源与偏远地区供电需求上升
欠发达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落后,对国际援助和技术合作需求大,尤其在离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方面。企业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,参与相关项目建设,满足这些地区电力供应需求,开拓新市场。
三、市场开发建议
全面梳理分析电力市场背景、趋势和影响因素后,结合发展新机遇,为推动“走出去”电力企业开发国际市场,提出以下建议。
(一)以各国能源政策为抓手,优化布局企业电力市场
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,充分了解各国政府、行业协会与组织的政策信息,如能源发展战略、电力市场政策、补贴与激励政策、税收机制等,优先判断该国家是否具备良好的市场准入条件。随后,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引领下,结合企业自身优势,发挥核心竞争力,确定目标市场,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。随着信息不断更新,找准能源市场缺口所在,布局电力销纳良好、回款能力强的国家,推动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、业务国际化发展。
(二)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,提高品牌知名度
电力企业应强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,加强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,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,明确团队责任,做到尽职尽责,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。同时,对标世界500强企业,建立品牌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机制,强化国际形象,在充分做到属地化经营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,提高品牌知名度。
(三)加强区域电力协同调度与合作
结合全球制造业分布与电力市场需求的耦合关系,部分国家呈现出制造业区域性集聚特征,这些地区对电力需求大,稳定性能要求高,考虑到能源分布与制造业分布不匹配的情况,可以加强能源基地与制造业集中区域的输电通道建设,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形成“电-产”协同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。
(四)扩展纵向链条发展规模,提高市场占有率
在经济学中,纵向合作强调关系链中上下级之间的互通协作,在市场开发中表现为与目标国别市场政府机构部门、大型企业、制造商、供应链、劳动力等的合作。通过企业领导层与政府机构双向对接,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,确保电力项目的政策、信息及相关资源能够有效传递,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。同样,项目公司作为企业市场开发的执行者,尽可能与当地电力相关企业开展合作,充分克服“水土不服”的困难,以吸纳“小而美”的项目为切入点,或者以双方合作开展电力项目为起点,借助当地企业的力量和资源,强化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,进入目标国别市场,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竞争优势,逐步拓展市场份额。
(五)建立项目全周期一体化管理模式,实现降本增效
电力项目全生命周期涵盖项目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运营、退出。电力企业通过提升各个阶段管理能力,实现系统性优化,逐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,叠加数字化、低碳化技术,形成效率与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,从而立足于国际电力市场,持续提升品牌形象。
(六)锚定过渡期红利,不断寻求新机遇
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爆发后,欧洲国家出现天然气供应中断、风力不足等问题,暴露出可再生能源在极端条件下的脆弱性。火电作为灵活调峰的稳定电源,成为短期内填补能源缺口的优选。电力企业可以在过渡期内充分发挥火电作用,在未来数年中不断寻求新机遇、抓住新机遇。
(七)平衡能源安全、经济性与低碳发展
成功开发电力市场的本质在于能够在能源安全、经济性与低碳发展之间寻求到动态平衡。从火力发电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转型并非简单的替代过程,而是市场机制、技术融合与自然环境融合重构的结果。面对竞争加剧的电力市场格局,企业需强化市场洞察力,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,以各国政策为导向,优先锚定目标市场,抓住特定时期的机遇,进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
(来源: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,作者:张靖悦)